首頁 家庭 家庭關係

做對4件事,找回婚前的甜蜜感

常會聽到太太抱怨先生在談戀愛時,既浪漫又大方,對自己百般呵護與退讓,結婚後卻變得斤斤計較,且要求必須負責家務及孝順公婆;先生則抱怨太太結婚前很重視打扮,婚後卻變成黃臉婆,個性變得敏感愛抱怨。為何婚前婚後差異如此大?夫妻之間該怎麼取得平衡?
做對4件事,找回婚前的甜蜜感

 

婚後不僅要面對社會期待、角色轉換,需要討論和協調的事情變多,思考的角度也會不同,因此,夫妻互動難免與婚前產生落差。正所謂「換了位置,換了腦袋」,若在角色、責任和生活都開始改變的狀況下,行為和想法亦會產生變化,有時會出現難以因應生活中的挑戰與任務。

然而,探究背後的原因可以發現,夫妻兩人都是在為維持這個家庭的幸福而努力,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陳嬿夙指出,有時這些改變是為了順應生活而變,反倒是為家庭帶來更多正向的力量,雙方應該保持良好的溝通與互動,並且凝聚共識,才使家庭生活更美滿。

婚前婚後差異太大的原因

夫妻在婚前需要負擔的責任、角色期待和生活方式,都和婚後有所不同,婚後不僅要適應角色轉變、學習與對方的家人相處,當家中出現新成員時,更必須調整自己的生活重心,才能維持良好的家庭生活。

社會期待

所謂「男主外,女主內」,點出了社會對夫妻在家庭裡扮演的角色與期待。在臺灣,因為受到傳統父權社會文化影響,認為男性在婚後應該要負擔起整個家庭經濟,必須有穩定的工作、足夠的收入、一定的社會地位,才是符合優質先生的形象;至於女性方面,則覺得太太要留在家中處理家務、照顧孩子、服侍公婆,使家人擁有溫暖舒適的環境。因此,不少夫妻在結婚後會提高對另一半的要求,例如:太太希望先生有更多的收入來支撐家庭開銷,先生亦會希望太太要做家事、顧小孩、服侍家人等。

角色轉換

夫妻在婚前因為屬於戀人關係,相處時間僅止於約會或一起從事共同活動時,兩人只需每天開心的過日子,沒有太多生活煩惱,也無須為對方負擔法律上的責任。不過,婚後意味著兩人已經成為家人,屬於命運共同體,不僅身上多了一份家庭責任,亦須調整心態,以適應角色的轉換。

雙方在結婚後必須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與應盡的義務,包括共同分擔家務、控制生活開銷、教養小孩等,這些責任對兩人來說,都會造成身心壓力,當壓力變大,對事情的忍受程度就會變低,情緒比較容易有波動,行為也較為不穩定,出現負向想法的頻率變高,而且在個人改變的同時,也會影響對彼此的態度,例如:口氣比較不耐煩、易怒、擔心害怕、陷入難過和悲傷的情緒中。陳嬿夙諮商心理師進一步解釋,其實上述反應在交往時,有跡可循,但兩人會忽略這些訊息或認為只是短暫的行為,並沒有多留意,反而錯失了解對方更深層的想法、個性與感受;婚後因為要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亦對另一半有較多的期待,因此,會採用不同的標準檢視對方的行為,導致另一半認為對方婚前婚後的態度有所差異。

延伸閱讀:為何另一半婚前婚後差很大?

 

婚前

呈現真實的一面

不少男女在交往時,都會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或是盡量做出讓對方喜歡的事情,目的是希望能夠留給對方良好的印象,讓對方覺得自己是很棒的人,進而獲得對方的青睞。事實上,當交往時間一久或在結婚之後,因為關係趨於穩固,雙方均認為彼此可能提高對自己的包容與體諒,便會逐漸呈現自己真實的樣貌。

操煩事務增加

維持家庭的正常運作著實不容易,總是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需要處理、討論和協調,價值觀的落差也顯而易見,彼此對事情抱持著不同的態度,甚至也會蔓延到對另一半的態度和行為上,以下為常見的狀況:

錢到底要花在哪裡?

結婚之前,薪水由自己決定該如何使用,結婚之後,為了打造更美滿的家庭生活,雙方可能為了家庭的共同目標而調整自己的花費,例如:買房子、生小孩,此時雙方也會對彼此在金錢的使用上有所期待或要求,若期待不符,可能會產生口角,進而影響到夫妻關係,像是先生仍喜歡將金錢花費在應酬上,太太則不改過去喜歡購物、逛街的習慣。不過,也可能結婚後雙方開始自我約束,行為產生轉變,像是先生可能會從婚前的浪漫、大方變得較務實、小氣,太太亦可能從婚前喜愛打扮變成縮衣節食。

時間怎麼分配?

婚前因為雙方沒有無時無刻生活在一起,擁有較多的個人時間,可以自行規畫行程,亦不需受到對方太多的控制;婚後因為生活重心轉移,不僅要預留時間整理家務、陪伴孩子、探望公婆,亦可能需要犧牲與朋友聚會的時間。

如何與對方家庭相處?

婚前男女雙方僅處在交往階段,屬於兩人世界,和對方家人的相處較少,婚後則雙方都進入到彼此的原生家庭,需了解對方家庭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並且需要花時間融入對方的家庭與生活,考量人、事和物變多了,自然就不會和婚前交往一樣,考量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即可。

家庭出現新成員

當家中出現孩子後,夫妻兩人不僅要將部分的生活重心挪到孩子身上,自己亦需承擔起父母的壓力,不論是情緒或生活作息,都會受到影響,此時對另一半的態度可能無法如同以往般甜蜜、浪漫,甚至耐性也開始降低,變得比較務實且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此外,陳嬿夙諮商心理師補充,曾有女性朋友跟她分享,每次哄完孩子睡覺、忙完家務後,已經精疲力竭,根本沒有力氣再和先生有親密行為,只想好好睡一頓安穩的覺,導致性生活次數減少。

延伸閱讀:新婚磨合→幼兒養育→家庭鞏固 3階段婚姻問題,專家教戰!

4件事,讓婚前婚後都甜蜜

婚前

嬿夙諮商心理師表示,每當朋友結婚,送給他們的祝福語是「婚姻中有許多挑戰與難題,希望你們兩個可以共同面對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即使再怎麼難熬,只要兩人的手還是牽著,仍然能夠陪伴在彼此身邊,再大的問題也會變得容易許多。」大多數人認為價值觀不同、結婚前後有落差是破壞夫妻關係的元凶,但價值觀不同和行為轉變並不一定會造成夫妻關係的緊張或破裂,有時反而能成為長遠關係的助力,只要夫妻兩人意識到這些差異,適時調整與對方相處的方式或進行溝通,討論出一套最適合自己的婚姻相處模式,便能繼續穩定的走下去。究竟夫妻之間該如何相處?

1、提供彼此安全感

在良好的夫妻關係中,雙方必須提供彼此足夠的安全感,包括當自己傷心、難過、無助等需要對方的時候,對方都能適時給予安慰與鼓勵,且不會火上加油的一昧指責對方或放任對方一個人孤單。

其實夫妻兩人應讓另一半知道,當對方無助的時候,可以放心找另一半幫忙,甚至當對方不在身邊的狀況下,亦能夠感受到對方的安慰與陪伴。更重要的是當自己需要對方的協助,必須鼓起勇氣告訴對方自己需要什麼,如此一來,才能產生正向安全感的循環,營造出彼此照顧與支持的氛圍及關係,當壓力來臨時,亦會有較多能量因應和解決問題,因為彼此都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孤單的面對。

2、互相分工合作

想要經營良好的婚姻關係,夫妻兩人就必須互相合作,包括協調出最適合的相處模式、教養孩子的方式、分配誰負責開銷與家事等,在協調的同時,雙方必須展現同理心。所謂同理心,又叫做「換位思考」,意指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體會對方的心情與想法、了解對方的能力和感受,並且採用對方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以分配家務來說,應先了解對方的能力,給予適當的責任與要求,若給予另一半過多的工作,已超過對方的能力範圍,此時對方不僅無法達成要求,還會產生挫折感,自己亦會感到失望與難過。

3、良性溝通問題

良性溝通是指雙方能在有理智的狀態下,進行建設性的溝通。當夫妻兩人在婚姻關係中產生摩擦,應採取正面態度來解決問題,心口一致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並且進一步與對方協調出合適的解決辦法。所謂心口一致,顧名思義就是將內心的想法完全說出來,避免嘴巴說一套,內心又有其他意見,如此沒有建設性的溝通,無疑是浪費時間。

除此,夫妻兩人進行溝通時,也要避免翻舊帳、人身攻擊或採取冷處理的態度,因為這樣會使兩人的情緒過於激動,甚致失控,說出來的話可能會傷人,更使他人不敢靠近;若採取冷處理的態度,不僅讓對方無法明白自己的想法,亦無法徹底解決問題。想要擁有良好的夫妻關係,必須透過不斷的了解與磨合,亦需要雙方拿出智慧,並且不斷嘗試找出適合的相處方式,並且相互容忍、妥協與退讓,才能與對方穩定、長遠走下去。

延伸閱讀:家庭溝通重要3原則,溝通不是我溝你通,我說話你點頭

4、以大局為重

夫妻兩人在經營關係時,必須體認到自己已經進入到婚姻關係中,身分、角色和責任都已經轉換,勢必要為家庭有所犧牲,彼此得各退一步,才能達成共識,一起為維繫家庭和諧而努力,包括願意付出、犧牲與妥協,成就更大的目標,例如:陪伴孩子成長、應付家庭開銷、分擔家務等。

這些努力並沒有一定的標準與終點,完全視個人願意可以做到什麼程度。不過,在付出的同時,若覺得自己受到委屈,意味著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可能覺得對方沒有看見、對方覺得不重要,甚至不被感激,建議若有這樣的心情時,應適時與另一半進行溝通,讓對方了解自己的付出及感受,以及期待對方可以給自己什麼樣的回應。當自己的付出被看見、被重視或努力被感激,才能夠降低自己委屈、不公平的感覺。

 

 

 

陳嬿夙

學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所碩士(EFT情緒取向治療學派)

經歷:教育局專業輔導人員、財團法人赤子心基金會約聘心理師

現職: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企業訓練發展部門副理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陳嬿夙
模特兒/溫柔媽咪彥安、帥氣爸比哲維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