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排除情緒障礙!寶寶EQ大解密

小寶貝出生後,由於認知能力不足,尚未發展出各種情緒,但隨著年紀增長,加上生活經驗逐漸變多,孩子開始有了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表達。究竟寶寶的情緒發展歷程為何?父母該如何從旁協助,使情緒得以順利發展?
排除情緒障礙!寶寶EQ大解密


嬰幼兒的情緒發展與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有關,寶寶剛出生,只會為了滿足基本生理需求而產生基本情緒,隨著年齡增長,好奇心、慾望會逐漸增加,開始發展出較複雜的情緒,之後亦擁有觀察他人與自我控制的能力,達到情緒穩定發展的境界。

認識情緒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倪信章表示,情緒是對於環境變動所衍生出的主觀感受,伴隨著生理的反應影響自己與他人的行為。若認知發展仍處於啟蒙階段,了解的事物並不多,發展出來的情緒種類就會較少且單純。

All for Kids兒童職能治療專業網站主責職能治療師吳宜燁指出,人的情緒從出生開始就慢慢發展,以嬰幼兒來說,情緒主要意義是與外界溝通和表達自身需求,大致上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滿足個人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愛需求等,因此,會表達各種情緒,使外界注意到自己的需求,進而幫助自己;第二個層次是改變自己的狀態,也就是自己本來從沒有情緒變成有好的情緒或不好的情緒,當這些情緒投射到環境中,環境就會改變,並且迴向給自己,例如:當父母帶孩子逛賣場時,孩子看到喜愛的玩具便吵著要買,但父母不願意,於是孩子就坐在地上哭鬧,導致父母生氣而怒罵他,這就是第二層的情緒意義;第三層則是會控制自己和觀察他人的情緒,並且將好的情緒投射到環境中,使環境迴向好處給自己,例如:當孩子看到媽咪受傷時,主動上前關心,詢問媽咪傷口會不會痛、需不需要擦藥等,使媽咪因為受到孩子的安慰而對孩子更好。

延伸閱讀:生氣、開心、會忌妒,寶寶EQ這樣發展!解決孩子情緒失控!四步驟搞定不哭鬧

基本上,人在遇到各種事件時,大腦會透過掌管情緒的區域去判斷該用什麼反應呈現,但對嬰幼兒來說,由於他們對外在環境認知不足,也缺乏整合經驗的能力,面對外在的人、事、物大多依靠杏仁核反射出各種原始反應。想要孩子發展出情緒調控的能力,必須不斷給予各種刺激,當他們有了足夠刺激,就能夠在腦中建立經驗資料庫,發展較好的問題解決能力、環境適應能力,進而達到控制自我情緒。

倪信章醫師認為,想要讓孩子情緒穩定發展,必須從小就開始培養,若沒有從小培養,從短期層面來看,不僅會影響個人行為,亦會影響身體健康,例如:常生氣的孩子,腸胃吸收力較差、食慾不振,嚴重者甚至影響到生長發育;經常感到焦慮的孩子,出現心率過快、心臟不適等問題,與父母分離時更容易哭鬧不休,無法盡快冷靜下來。從長期層面來看,會影響健康與社交能力,在健康上容易有腸躁症或頭痛、頭暈、胸悶情況,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焦慮症等;至於社交方面,孩子可能容易過於緊張,導致無法與他人有效溝通或產生交友困難等問題。

吳宜燁職能治療師補充,正常人的腦細胞數量其實是相仿,出生後並不會再繼續增加,因為腦細胞在離開母體後,就不再具有分裂能力。雖然腦細胞不再增加,但會長出突觸,與其他腦細胞進行連結,當環境刺激越多,腦細胞突觸的連結也就越多、越複雜,進而增加認知整合的能力,產生較好的情緒調控能力。反之,若人所處的環境刺激不足,除了遇到事件時,只能依靠杏仁核判斷其屬性,並且發出原始反應,腦細胞與腦細胞之間的連結也會不足,無法共同協調出較恰當的情緒反應。研究發現,部分在校園中屬於資優生的學生(例如:數理資優生、國文資優生等),他們的情緒調控能力較差,因為出生時,腦細胞僅與較近的腦細胞做連結,對於遠端的腦細胞連結卻不夠緊密,在後天學習時又只專注於學理、知識的培養,導致他們的情緒調控能力不佳。

掌控情緒的要素

掌控情緒的要素有杏仁核、情緒控管能力與環境互動能力,其中,杏仁核掌管原始反應,當遇到事件時,完全不依靠大腦理智判斷,直接反射出各種情緒;情緒控管能力是人在經過累積足夠的生活經驗後,於腦中建立經驗資料庫,遇到事件時可以從資料庫提取之前的經驗,進而反射出內在真正的情緒;環境互動能力為人在了解環境概況,適應環境後所表現出的情緒。

杏仁核

杏仁核的體積很小,位於腦幹附近,具有調節內臟活動與產生情緒的功能,當有突發狀況時,會引發最原始的情緒反應與保護自己的行為,例如:當自己被尖銳物刺傷時,便感到驚嚇,身體會自動跳開;當被父母責備時,感到害怕或難過,想要躲起來;當嘗到好吃的食物時,覺得開心,甚至拍手鼓掌。

情緒控管能力

情緒控管能力是指大腦在接受到訊息後,透過高階皮質整合,進而表現出的情緒,該能力程度可藉由「情商指數」(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判定。此部分的情緒出現於前述的原始反應之後,是大腦在接受遇到的事情,核對過往的生活經驗,加上本身的認知能力判斷,所表現出的情緒。當情緒控管能力發展成熟時,即可抑制由杏仁核引發的原始情緒,表達出內心真正的情緒反應,舉例來說,若媽咪走在路上,突然有一個人很用力的從後面拍背,通常媽咪會嚇一跳,甚至生氣,但轉過頭發現是很久沒見到的老朋友,這時媽咪的情緒就瞬間從驚嚇、生氣變成驚喜,可能會說出「哇!好久不見!」等開心的話語。從這個例子而言,媽咪一開始的驚嚇、生氣等原始反應來自於杏仁核,接著出現的驚喜反應則是大腦透過高階皮質整合後的反應。

環境互動能力

環境互動能力是指當孩子遇到事件時,能夠了解整個事件發生的原因,並且觀察周遭環境,進而自行控制情緒,再將好的情緒投射到環境中,與其形成良好的互動。

以「視覺懸崖」研究為例,針對一名8個月大的嬰兒做測試,研究中先準備一塊大玻璃,玻璃下方則墊著一張類似懸崖的照片,目的是要測試孩子爬到懸崖處是否認為自己會掉下去,結果發現該嬰兒因為視知覺尚未發育完全,加上生活經驗不足,當爬到懸崖處時,就繼續向前爬;待2個月後再度進行測試,孩子因為多了學習,知道若爬到懸崖處便會掉下去,於是他爬到懸崖前就停下來,即使家長一直鼓勵他向前爬,他仍舊感到恐懼,開始放聲大哭,尋求幫助;經過1~2個月後,孩子已逐漸發展出語言能力,可以發出「爸爸」、「媽媽」的單音,對於爸媽的反應更加敏感,當他爬到懸崖處時,雖然因為害怕而哭鬧,但因為聽到爸媽的鼓勵,他認為應該可以安全的爬過去,就繼續向前爬,因而成功跨越障礙。從最後11~12個月大的嬰兒在跨過障礙的過程中,發現孩子的情緒經過一波三折,從因為害怕而哭,一直到外在環境給予安全訊息的暗示,告訴他眼前所見並非真實,可以放心向前爬,讓孩子的情緒得以平靜下來,轉成勇敢的情緒,進而向前爬。由此可知,當孩子的認知能力越好,便能提升適應環境、解決挫折的能力,表達出為了要克服環境而衍生出的正向情緒。

延伸閱讀:演練7狀況,父母輕鬆應對,孩子失控怎麼辦?

情緒發展的階段

嬰幼兒從出生後,只有為了滿足生理需求,才會表現出各種基本情緒,例如:喜、怒、哀、樂,但隨著年紀增長,因為要學習生活、適應環境,逐漸發展出各種情緒。在發展出各種情緒後,亦會開始思考應該如何回應環境,才能產生對自己有利的事物,進而控制自我情緒,投射較正向的情緒到環境中,使環境能夠對自己有正向回饋。

嬰幼兒的情緒發展是從簡單到複雜,剛出生的小嬰兒原本只有苦惱、喜悅等單純的表情,隨著年齡增長,大腦整合更多生活經驗後,逐漸分化出較複雜的情緒,例如:生氣、驕傲、謙虛等。。

01個月》哭鬧

孩子大多只會出現苦惱的情緒,常見行為是哭鬧,因為他們要滿足基本生理需求,例如:飲食、睡眠、更換尿布等。

1~2個月》喜悅、滿足

此時孩子大多會發展出喜悅、高興、滿足的情緒,常見行為是微笑,因為他們希望獲得他人關愛以及與環境有更多互動,因此,若此時父母與小寶寶玩或是拿玩具逗孩子,孩子就會露出社會性的微笑。

24個月》生氣

孩子會發展出生氣的情緒,常見行為是哭鬧,而且一哭就會哭到情緒消失後才會停下來,原因是身心經歷不舒服,例如:父母一直逗弄他、旁人一直盯著他等,加上孩子年紀還小,無法快速消化剛才經歷的不順心,故會哭鬧不休。若父母遇到這種狀況,可以輕聲細語的安撫,幫助孩子快速冷靜下來。相反的,若父母採取怒罵或不耐煩的態度,就會更加誘發哭的情緒,使不穩的情況更加嚴重。

46個月》情緒+動作表達

孩子的情緒發展主要是加深0~4個月間所發展出的情緒,包括喜悅、苦惱、生氣等,並且會開始對特定的情境或聲音表示喜歡或不喜歡,例如:看到喜歡的玩具會笑、看到不喜歡的食物就別過頭等。此外,孩子也會開始辨別主要照顧者與其他人有何不同,並且對主要照顧者產生較多的依賴。

612個月》害怕、憤怒

孩子於6個月之前,因為眼球尚未發育完全,看外在的人、事、物時,呈現模糊的狀態,但6個月後就可近距離看清楚,包括父母的表情、喜愛的玩具模樣等,甚至每位親人的長相,加上已擁有更多的生活經驗,能夠辨別明顯的危險與安全的環境,因此,發展出害怕、害羞、憤怒的情緒,常見行為包括哭鬧、轉過頭、掙脫等,這些情緒有別於基本生存所投射出的反應,而是為了使自己遠離危險、接近安全的環境,進而發展的自我保護情緒。

12歲》產生分離焦慮感

孩子從1歲起,除了因為自己的需求表現出各種情緒,亦會開始注意到他人的情緒,並且受其影響,有時甚至可以感同身受而衍生各種情緒,例如:當旁人正在哭泣時,會受到情緒感染而開始跟著哭;當旁人哈哈大笑時,也會跟著笑。由於孩子還分不清楚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容易發展出多愁善感的情緒,例如:當一群孩子一起玩樂時,有孩子因為亂丟玩具而被媽咪責備,此時所有的孩子都會表現出難過的樣子,因為他們分不清楚是別人被罵,還是自己被罵。

除此,孩子於此階段也發展出陌生人焦慮與分離焦慮的情形,陌生人焦慮意指1~2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明確辨別主要照顧者與他人的不同,亦容易認為若在陌生人懷裡可能會遭遇危險或不安全,因此,若將孩子交給不熟悉的人時,孩子容易產生恐懼的情緒,並且表現出抗拒、哭鬧的行為;分離焦慮則由於孩子已與父母發展良好的依附關係,若父母要與孩子分開時,孩子因為無法接受父母離開的事實,便容易出現哭鬧、緊張等行為,但狀況會隨著孩子對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對環境與自我狀態的掌握也越來越有信心而逐漸改善。

24歲》嫉妒、罪惡

2歲的孩子因為生活經驗較多、認知能力更好,且已屆語言爆發期,會講出許多的話語,故會為自己所擁有的能力感到驕傲。除此,因為孩子已逐漸發展出自我的概念及人際界限,會出現嫉妒、罪惡等情緒,常見行為包括表現小大人的模樣、經常說「不要」、喜歡搶他人物品、與他人打架、被指責時產生罪惡感等。

倪信章醫師補充,2歲多的孩子開始會了解他人的情緒,並且開始學習控制情緒,例如:孩子哭泣後,注意到父母正在生氣,因此,盡量忍耐不哭,不過,部分孩子可能會為了要和父母唱反調,故意做出調皮搗蛋的行為,惹父母生氣。

46歲》同理心、擔心、謙虛、自信

孩子大約從4歲開始會逐漸發展出同理心、擔心、謙虛、自信等較成熟的情緒,常見行為包括對事物能夠感同身受,例如:看見他人難過、哭泣時,自己覺得悲傷,並且會上前安慰;當媽咪外出還沒回來時,顯露出焦慮、擔心的心情;當他人誇獎自己很乖巧時,表現出謙虛的模樣等。

吳宜燁職能治療師強調,孩子從4歲開始,因為已具有基本觀察環境及後射認知的能力,會逐漸發展出較有效的行為模式,並且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所謂後射認知,是指孩子可以根據他人的話語,思考和預測即將發生的事,例如:當孩子聽到「你再不乖,等一下媽咪就生氣囉!」時,就會知道自己必須乖乖的,否則會被媽咪責備。

6歲之後》兩種情緒並存

孩子大約在6歲左右,各種基本情緒都已發展完成,並且會擁有兩種情緒的情形,例如:將玩具收拾整齊,被父母稱讚時,就會開心又驕傲;到了10歲之後,還會產生兩種相反的情緒,例如:段考時發現數學考得不錯,但國語卻很差,於是出現開心又難過的情緒。

此外,由於孩子觀察環境的能力又更加成熟,可以自行展現出良好的情緒來改變環境,使氣氛變得較正向,自己亦可從中獲得好處,例如:當孩子發現媽咪受傷、覺得疼痛時,便上前安慰和討好,此時媽咪情緒不僅變得較正面,亦會更加疼愛孩子。

延伸閱讀:2~6個月決定性的重要時期!嬰幼兒的大腦發育

情緒管理

檢測情緒發展的指標

嬰幼兒的情緒發展多元且複雜,變動性也很大,無法從小的年齡區間判別是否發展遲緩或進度超前,只能以大範圍的年齡區間、活動與模式來判斷進度是否正常。首先,在年齡區間方面,0~1歲的嬰兒應發展出因為個人基本需求所表現的各種基本情緒,例如:喜、怒、哀、樂;1~2歲的孩子應該發展分離焦慮與陌生焦慮,也就是須具備辨別主要照顧者與他人不同的能力;2~3歲的孩子會注意他人的情緒,以及能夠控制自我情緒,不致過於失控;3~6歲的孩子因為開始進入社交生活,像是上幼兒園,因此,要學著與他人相處,發展出觀察他人情緒與控制自我情緒的能力。

其次,活動模式方面,父母可依據孩子平時的活動量、專注持久力、起居節奏等五點觀察幼兒的情緒狀況(詳見表格1)。至於行為模式方面,根據教育部於第二次針對全國兒童進行普查時,將孩子區分為五種類型(詳見表格2),建議父母若發現孩子的情緒發展不在進度內或出現偏差行為,即代表孩子可能有情緒障礙的問題,需進一步釐清原因,並且加以改善。

 

表格1:幼兒活動模式5特點

特點

活動模式

活動量

活動量是比較活躍的時間與安靜的時間之比例。有些幼兒非常活躍,能夠不停的摸索、舞動,爬高或爬低、到處抓碰東西等,代表活動量很高;反之,有些幼兒只喜歡待在固定地點玩玩具、不喜歡到處摸索,代表活動量較低

專注持久力

專注持久力是孩子用心專注於活動的時間,1~2歲的孩子可專注2~3分鐘,3~4歲的孩子可專注5~8分鐘,5~6歲的孩子可專注10分鐘以上

起居節奏

起居生活的規律與生理時鐘的正常具有相當大的關係,若孩子生活作息不正常,經常睡不好、吃不好,就容易產生焦慮

適應力

適應力是孩子對外界新事物的適應和接受的能力。部分幼兒進入新環境時,只有些許緊張,但隨即能夠適應環境,並且與環境互相協調;部分幼兒則會非常抗拒新事物,當看見陌生人或物品,又或者聽到一些聲音時,甚至出現強烈而負面的反應

情緒表現

情緒表現是指幼兒活動時的心情。部分幼兒天生活潑,喜歡笑、個性開朗,情緒極好;部分幼兒則比較憂鬱、愛哭,常常不高興,情緒較負面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表格2:幼兒行為模式5狀況

類型

行為模式

人際關係

無法與同學或教師建立並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經常與同學打架、發生口角、攻擊老師、亂發脾氣、不與同學來往、任意指責或批評同學等

行為規範

違規犯過或反社會的行為,例如:缺席、逃學、說謊、偷竊、易怒、破壞、不守規矩或傷害別人等

憂鬱情緒

經常出現不快樂或沮喪的情緒,例如:對活動不感興趣、傷害自己、愁眉苦臉、悲觀、對自己的事漠不關心、情緒低潮或畏縮等

焦慮情緒

因過度焦慮而導致身體明顯的不適應症狀、恐懼反應或強迫性行為,例如:容易緊張、亂動、易因焦慮引起生理反應(嘔吐、頭昏)、坐立不安、重覆同一動作、情緒激動、動作過度誇張、過度恐懼反應等

偏畸習癖

經常吸吮姆指、咬指甲、沉迷色情書刊影片、嗜異味物品或過分偏食等。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吳宜燁職能治療師指出,臨床上常見到情緒發展不全的族群,大多為罕見疾病兒或長孫、隔代教養的孩子,這類孩子因為生理狀況或身分緣故,經常受到較多的寵愛,以致於外界刺激不夠,情緒發展較為遲緩。事實上,罕見疾病兒、早產兒或其他有特殊生理疾病的孩子因為先天身體較瘦弱,家長多會給予關照,盡量滿足他的各種需求,導致孩子的生活經驗較少,情緒發展自然較為緩慢,舉例來說,不少早產兒出生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增加體重,每天必須攝取各種食物,加上早產兒的體型比較小,家長自然會花較多的時間抱著他、保護他,因此,早產兒不僅活動的時間較少,也無法自行探索各種新事物,導致情緒發展較緩慢。

此外,不少長孫或隔代教養兒的情緒發展較為緩慢或沒有朝向正向發展。其中,長孫因為是家族中的第一個寶貝,可說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尤其是爺爺、奶奶都會希望將最好的留給長孫,即使年紀已經到了應該發展某個情緒時,因為外在給予的刺激不夠,使大腦無法獲得足夠的經驗來整合該出現的情緒,自然就不會發展出應該發展的情緒;隔代教養兒亦出現類似的情形,平時是由爺爺、奶奶照顧,除了在心態上會較寵愛孫子,加上已有一定的年紀,體力有限,無法像一般父母一樣跟在身旁好好教育,以致於孩子沒有足夠的刺激和適當的教養,情緒發展自然就會受到阻礙。

 

情緒管理

改善情緒障礙的方法

大多數有情緒障礙的孩子,主要是因為外在刺激不夠或沒有給予足夠的發展空間,因此,想要改善這種狀況,父母首先必須先商討出一套教養方法來建立規範,讓孩子能夠在遵循規矩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該有的情緒,以及學會控制情緒、觀察環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全家育兒觀念要一致

父母在教養孩子時,必須先根據孩子的個性、環境擬定出一套最適合的教養方式,避免過度寵愛或放縱,亦要與其他主要照顧者(例如:爺爺、奶奶)做好溝通,採取相同的教養方式,避免全家教養不同調,否則孩子容易無所適從,或是衍生出有需求時就找管教較不嚴苛的照顧者,使個性變得較為偏頗且沒有容忍力。

理解孩子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發展大約從2歲做為分水嶺,2歲前因為大腦內的生活經驗資料不足,亦較無法控制情緒,當事件發生時,大多依靠杏仁核的原始反射,例如:當孩子遇到不舒服,開始哭泣時,就必須等到自己哭完,即使父母再怎麼安慰、勸導,甚至給予獎勵都沒有用,因此,建議家有2歲以下的嬰幼兒,父母應多給予耐心和安全感,找一個合適的地方讓孩子將情緒發洩,自己則在一旁安靜的陪伴即可。

孩子2歲開始,因為已經有較多與外界溝通的經驗,加上正值語言爆發期,父母可以開始與孩子進行溝通,當孩子情緒不好或過於激昂時,不妨說些簡單的話語安撫他的情緒。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應掌握兩個原則:放慢說話速度、減少環境刺激,因為孩子當下處於有情緒的狀態,加上解決能力不足,因此,無法快速解決當下面臨的問題,例如:當孩子跌倒在哭泣時,父母只要慢慢的說:「起來」兩個字,再等他自行起來即可,無須講一連串的強烈話語,像是「怎麼還不起來?不要再哭了!」這樣孩子不僅無法消化與吸收,情緒亦會更加激動。

有時當孩子情緒不好時,大人也會被誘發負向情緒,若大人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可能會因為無法理解大人的心情,加上不具備觀察環境的能力,繼續發洩自己的情緒,導致情況越來越糟,例如:當孩子吵著要買玩具時,若媽咪不買,他就會繼續在地上滾來滾去,此時媽咪就會從原本的微怒變成憤怒,並且對孩子發怒,但孩子無法理解當媽咪拒絕買玩具時就已經生氣;父母應該學習冷靜,多給予孩子一些耐心,教導孩子如何觀察他人情緒,才能促進孩子控制情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建立生活規範

父母可以從孩子小時候就逐步幫他建立生活規範,例如:餐桌禮儀、禮貌、學會排隊等。生活規範是讓孩子練習調控情緒的第一步,孩子可以藉由學習生活了解到世界並非以他為中心,他只是其中一員,許多事物不是他想得到就可以得到,而是必須付出相對的努力才能得到,例如:必須等全家都坐在餐桌前時,才能開始吃飯,而不是自己想要先吃就可以吃。

讓孩子經歷不舒服

讓孩子經歷不舒服是指使孩子試著控制自己情緒,並且提升問題解決能力,例如:當孩子想要繼續在公園玩而不想太早回家,於是坐在地上哭鬧,若父母不理會,要求孩子必須站起來趕快回家,此時孩子無法得到回應,便會開始思考自己是要繼續在地上哭,還是要站起來趕快回家。當他發現哭鬧沒有用時,就會收拾自己的情緒,配合父母的要求,趕快站起來回家。

曾有一篇報導指出,若孩子是由敏感度較低,但又能帶來樂趣,使孩子免於危險之中的家長照顧時,孩子調控情緒的能力較好,原因在於照顧者不擅長養育孩子會給孩子帶來不舒服,例如:當孩子尿布有異味時,主要照顧者能立即察覺,但敏感度較低的照顧者卻必須過很久才會發現;當孩子跌倒時,主要照顧者會立即將孩子抱起來安撫,但敏感度較低的照顧者較不予以理睬。然而,這類照顧者卻會帶來許多有趣的事物,孩子會寧願忍受一點不舒服,也要跟這類照顧者相處,無形中便提升情緒調控的能力。

利用繪本灌輸價值觀

倪信章醫師指出,繪本因為採用簡單的人物角色,加上生動活潑的內容,可以增加幼兒感受故事主角情緒的能力,無形中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導向正面的情緒發展。

建議父母於每晚睡前時間與孩子讀1~2本繪本,除了可以增加親子間的交流互動,使孩子獲得溫暖與安全感,還將情緒導向正面發展。在進行繪本導讀時,應提供溫馨的環境,導讀時可增加身體動作、聲音起伏等,讓孩子體驗主角的感受,導讀完後亦可與孩子討論心得,表達其內心想法,藉此灌輸正確的價值觀與生活規範。

延伸閱讀:孩子有「情緒障礙」?可能是爸媽的管教方式出問題!

情緒管理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倪信章、All for Kids兒童職能治療專業網站主責職能治療師吳宜燁
模特兒/可愛弟弟冠畯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