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懷孕 孕期知識

健保新增補助囉!孕婦牙齒保健新觀念

俗話「生個孩子壞顆牙」,孕婦因賀爾蒙分泌與飲食習慣改變,導致口腔環境偏酸,提高牙齦炎與牙周病發生機率,有鑑於此,健保已於今年5月起,將孕媽咪全口牙結石補助增為每隔90天免費清除1次,維護口腔衛生,別讓妳的權益睡著了。
健保新增補助囉!孕婦牙齒保健新觀念

嚴重牙周病,恐引發早產

「已有研究指出,嚴重牙齦炎、牙周病等口腔問題,可能引發早產。」亞東醫院婦產病房主任吳文毅語重心長地提醒,從臨床醫學角度出發,多數早產是找不出原因,但是其中一項可能因素是孕媽咪口腔衛生不佳,牙周疾病導致牙齦、牙周組織發炎出血、口腔細菌自牙齒跑進血管,循環全身引發菌血症,成為造成子宮收縮、寶寶體重不足等早產危險因子之一。

為何孕媽咪罹患齲齒、牙齦炎、牙周病甚至牙齦瘤的機率倍增,究竟是先天生理條件改變?抑或後天照顧不周?如何預防或改善?有請婦產科與牙科醫師來解答。

孕吐胃酸加劇蛀牙情形

姍姍是位孕吐嚴重的準媽咪,為降低噁心感,飲食習慣被迫調整為少量多餐,有時即使空腹也只想吃醃梅子、酸甜水果乾,尷尬的是,聞到牙膏氣味竟會加劇反胃情況,只好潦草帶過刷牙步驟,長期下來,口腔狀況拉警報,經常牙齦浮腫、牙疼到根本睡不著覺。

吳文毅醫師指出,姍姍進食次數增加、口味改變、反胃孕吐,都是懷孕初期的典型徵兆,一旦食物殘渣卡在牙縫,加上清潔口腔習慣不佳,就容易增加蛀牙風險,且酸性食物與胃酸都會加重蛀牙腐蝕情形,若侵蝕牙齒表面的琺瑯質,久而久之,牙齒就容易脫鈣變軟、變敏感。

在說明各種孕婦常見的牙齒疾病前,先來認識一下牙齒結構,分為牙齒組織與牙周組織兩大主結構,前者包括由琺瑯質、象牙質與牙骨質組成的硬組織,以及牙髓軟組織,後者由俗稱牙肉的牙齦、連接牙骨質與牙槽骨的牙周膜,以及包圍牙齒並藉此支撐牙齒骨骼組織的齒槽骨所構成。

亞東醫院牙科部醫師陳台璋指出,牙周病屬於慢性疾病,初期病灶為牙周發炎,主要原因是在牙周囊袋間的牙菌斑堆積,形成生物膜引起牙肉發炎,一旦釋放毒素侵犯到齒槽骨,就形成所謂牙周病。欲檢測是否罹患牙周病,臨床上需合併使用牙周探針及影像(例如根尖X光片等)輔助以診斷檢查齒槽骨破壞的程度。

賀爾蒙導致牙齦增生腫脹

除了惱人的牙周病,孕期間困擾許多準媽咪的還有刷牙時,輕輕一碰就出血的妊娠牙齦炎。

事實上,婦女妊娠後,由於體內雌激素、孕激毒增多,導致牙齦毛細血管擴張,使其彎曲、彈性減弱,呈紫紅色突起,一碰就出血,嚴重時牙齦乳突顯著增生,可能形成妊娠性牙齦炎,尤其好發於孕期初期。此現象是懷孕導致內分泌改變,一般來說,待分娩後即可不藥而癒。

同樣屬於內分泌引起的牙齦疾病還有化膿性肉芽腫,屬於良性血管增生的一種,特別容易長在兩顆牙齒之間的牙齦乳突,嚴重時可採電燒或外科切除,陳台璋醫師表示,化膿性肉芽腫呈顆粒狀分布,乍看下有些恐怖,但多數媽媽在生產完就會自動消掉,毋須過度焦慮。

破除胎兒發育導致脫鈣迷思

現實生活中,不少媽媽們會認為,寶寶在發育過程中對鈣質的需求增加,往往會從母體牙齒結構吸收,成為導致媽媽牙齒脫鈣的兇手。事實上,這可是天大的誤會!

陳台璋醫師指出,鈣質在牙齒中是以結晶狀態存在,發育完成後的牙齒不會參與體內鈣的代謝,脫鈣為細菌產生的酸性物質開始破壞牙齒結構的表徵,而非胎兒「吸收」牙齒內的鈣質。

站在婦產科觀點,胎兒在母體成形的第6週,部份牙齒就已開始發育,一旦母親血液中的鈣含量不足,確實會從骨頭中溶出鈣,為了讓孩子能有好的齒質,懷孕期間除講求均衡營養,也可多攝取蛋、牛乳、竽頭、麻油雞及海鮮貝類等高含鈣量食物,降低媽媽日後罹患骨質疏鬆症機率。